2012年7月27日

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飛人《長大的那一天》劇照 (2)   

「很久以前,有個小女孩對小男孩說:我要趕快長大,要跟你結婚。於是,他們手拉起手,要一起去找長大的那一天。」飛人集社推出新作《長大的那一天》,在小男孩與小女孩扮家家酒遊戲中,勾勒出一段尋找長大的冒險,透過輕柔的床邊故事語調,手工刮畫與剪紙的詩意投影,搭配光影、物件以及與真人的互動演出,勾起童心與浪漫

     《長大的那一天》是飛人集社與法國東西社劇團共同創作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作品,提倡大人可看,小孩也可看。由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導演,遠嫁法國的台灣劇場工作者周蓉詩編劇、操偶,輕柔說故事的三部曲,讓觀眾共同思考生老病死的生命課題。

     去年推出的首部曲《初生》,以小女孩和鯨魚一同挖掘一顆蛋的故事,描繪了生命的開端與意義。今年的《長大的那一天》講述孩子期待長大、主動冒險的過程。第三部曲《消失─神木下的夢》將於明年三月推出,主題是離別與死亡。

     周蓉詩當初發展這個系列作品,靈感來自她五歲半的女兒。「孩子總是期待長大,我女兒老說長大後要跟媽媽一樣,也說長大了要當公主,但我們都知道,期待與現實是有落差的。」周蓉詩說:「要如何告訴他們長大這件事的意義?要如何面對失望的可能?」

     石佩玉表示,長大這件事並非專屬孩子,「對大人來說,每個人生階段的進程也是在長大。」

     劇中踏上尋找「長大那一天」旅程的小男孩與小女孩,將進入一座想像森林,裡頭有長得像鳥的漁夫在釣人魚,有個可以瞬間變男又變女的奇人,還有包著尿布的森林大王,還有很多奇異生物。透過森林裡的奇遇與對話,探討時間的感受與掌握、外型的蛻變與性別的認知等。

     周蓉詩去年作品在台演出後發現,台灣的家長很喜歡問創作者:「這樣孩子看得懂嗎?」周蓉詩說:「我其實很疑惑,到底『懂』是什麼?」她說,在法國給孩子看的作品,家長頂多會問:「孩子受得了嗎?」而那是指演出的長度與概念是否暴力,「演出的內容從來也不以討好孩子為重點。」

     《長大的那一天》將於八月九日至十九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演出。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7270045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