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藝見-長大的那一天是什麼呢?

2012-08-26
中國時報

文/謝東寧(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

圖/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圖/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理想的兒童劇,要像父母的床邊故事,空間與觀眾的親密關係,讓故事成為兒童心中「為我而講」的專屬呵護。理想的兒童劇,最不重要的是娛樂,最首要的是啟發,啟發的也不是生活規則或技能(這浪費了劇場),而是啟發身為人類更重要的「想像力」與「美感」。

 飛人集社與法國東西社劇團合作的【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延續去年首部曲《初生》的親密距離、手工打造,充滿創意及美感的真人、光影、物件小劇場,儘管故事內容是嚴肅的生老病死生命課題,但是講述的方式卻是那麼輕盈、毫無說教,連一旁陪伴的大人看了,也能引發了許多的思考。

 遠嫁法國的台灣劇場工作者周蓉詩,親自擔任編劇、操偶與演員,輕柔地像大姐姐般,在牯嶺街小劇場,述說這個童話故事。青梅竹馬的小男孩與小女孩,手牽手一同尋找「長大的那一天」,因為到了那一天,他們就可以結婚永遠在一起了,可是「長大的那一天」是什麼呢?

 這個大人想當然爾的答案,卻成了小朋友心中不明的疑惑,分別以手偶、皮影與真人扮演的他們,一路追尋走進了森林後,就迷失了對方,而在找對方的過程,卻碰到了許多不尋常的事。首先是一位一面是男生、一面是女生的人,他(她)忙碌地變男、變女,似乎很不開心,但是小男生卻覺得這樣很棒,說不定上下、左右搖一搖,那嚴格的性別定義,就給搖掉了。

 再來遇到的是一個鳥人漁夫,他受老天懲罰,在釣池子裡的人魚,被他釣到的人魚,上了岸就會發出一道閃光,變成有兩隻腳的人類,這可是善事還是壞事呢?在鳥人漁夫傷腦筋的時候,小女孩心生一計,將魚鉤剪斷,於是想成為人的人魚,自己便會來上鉤,想當魚兒的人魚,繼續留在池子裡,鳥人漁夫想想這真不錯,然後他回頭去找老天,看這樣的善事,能不能讓自己變回人類。

 小男孩與小女孩相遇後,碰到了森林之王--一個嬰孩小人偶,他讓小朋友突然長大,而在白幕後的演員,利用光影效果變大變小,但是突然長高的小男孩、長了胸部的小女孩,覺得這麼快成為大人,一點也不好玩。故事最後一段,配合著歌聲與音樂,用光影和物件搬演,毛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故事的結論是,「長大的那一天」不能急,要慢慢的等;而意在言外的,是要告訴小朋友,等待的過程,會遇到很多需要思索的事。

 兼具哲理與啟發的童話故事、超出想像的物件使用、精美的視覺風格,還有音樂設計王榆鈞,充滿人性溫度的音樂與現場演奏,讓《長大的那一天》成為一齣,親子共享的親密劇場,理想的兒童劇場,就是這樣子了。

 作品:【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飛人集社、馬賽東西社

 時間:2012/8/9-2012/8/19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新藝見』由中國時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策畫,每周日於〈旺來報〉刊出。


原文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208260007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