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穿透隱喻,咀嚼成長的滋味《長大的那一天》

 

 

原文刊登於:國藝會    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6185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102/04/20 19: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281展演場
文 李美芳(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一)


「長大的那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
就由說書人的這句開場白,揭開了劇場的序幕,帶領現場的大、小朋友,一起走進由飛人集社所精心策畫的故事旅程。
「成長」向來是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之一,因時代演變和社會價值觀的轉換,而呈現不同的視野和觀點。那麼在《長大的那一天》裡,飛人對於「成長」提出了哪些新的視野或觀點?
綜觀全劇,飛人試圖在眾聲喧嘩的人生百態中,擷取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典故,以多重隱喻的手法來形塑群體共同記憶的熔爐,所以在變男變女的人身上,我們意識到打破單一生理認同的性別議題;男孩藉著羽毛飛翔的片段,使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工匠達代羅斯(Daedalus)和其子伊卡魯斯(Icarus),揮動翅膀逃離克里特迷宮的場景;智者漁夫的原形,不正是那渭水邊釣魚的姜太公嗎?而美人魚長出雙腳的代價,也暗喻著對於愛情的犧牲與奉獻;至於外表是小嬰孩的森林大王,手段專橫一味孤行,把人關起來的目的只是「陪我玩」,是否暗喻著成人世界裡固執、自私、剛愎自用的醜陋的心,所以雖名為大王,實則是心智長不大的嬰兒?
或許是標榜著「小孩子也可以看」的企圖心,所以針對上述這些隱喻,飛人一開始就不是採取「說清楚」的平舖直述方法來呈現,而是大量地運用光影、戲偶、人影偶、燈光和音樂的轉場設計,串起不同時空裡令人陶醉與感傷的戲劇氛圍。
所以小男孩對變男變女的人說:「那就上、下、左、右搖一搖,把男人和女人混合起來就好了」時,童言童語的天真令人莞爾;小女孩剪掉智者漁夫的魚鉤,彎著腰對水面下的人魚說:「只要你願意就可以自己上來喔!」,其實就是溫柔地告訴孩子,成長是自我的選擇;那麼長大後是否就可以隨心所欲呢?飛人安排了「羽毛」這個物件,透過它來告誡男孩:「我不是從你身上長出來的,當然飛不快也飛不高。」因此當劇尾,男、女孩一起飛上天空逃離森林,女孩要求飛得更高更快時,男孩用「羽毛」的話來回應,點出了長大的體悟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這些淺顯且口語化的語言,孩子其實是聽得懂的。
另外,音樂是本劇裡非常重要的角色,從一開始的時鐘滴答聲,就為整場演出鋪陳出步伐往前的動力,流行音樂的元素與極簡音樂概念加上環境聲響的融合,使得音樂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美感。在色彩的運用上,飛人摒棄了喧鬧的高明度色彩,選用內斂穩定的中間色調,微妙的色相轉換之間,是否象徵著多元文化的混合有更多的可能性?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受「小孩子也可以看」的演出時間限制,所以較難在50分鐘裡將許多構思完整地呈現。不過飛人已經在觀眾的心裡埋下一顆等待的種子,畢竟,每個人都將因著不同的生命經驗,而各自滋養成不同的人生面貌。所以離開劇場時,我們將帶著微笑,因為「有時間慢慢長大,真好!」(引自《長大的那一天》音樂繪本第四軌的台詞)

 

原文載於: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61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