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飛人集社最新資訊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lyingrouptheatre930531 官網 http://www.flying-group.com.tw/

目前分類: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巡演_迴響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原文刊登於:

國藝會  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6114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102/04/28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文  蔡明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傳播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飛人集社劇團【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2012年在台北首演,2013年一月前往法國馬賽,四月開始一連串的宜蘭、高雄、台南、嘉義的巡迴公演。延續首部曲《初生》,試圖跟三歲以上的小小孩,談論生命的重要課題,並聚焦於成長這件事。短短不到五十分鐘的人、偶、光影等複合媒材的演出,透過一對兩小無猜的男孩與女孩,因為純純的愛,女孩渴望能快點長大,跟心愛的男孩結婚,因而揭開了他們自我探索的成長之旅。

這齣由大人搬演給小小孩看的寓言童話,由女演員扮演說書人,敘述自己童年的奇遇。開場白一結束,說書人也進入她所敘述的故事中。在偶戲的部分,演員們將手穿入偶服,以手指當做腳趾,穿上木鞋,踏著輕快的腳步出發。手指靈活的舞動頓時成了觀眾目光的焦點。進入森林之後,兩位主人翁不小心分散,各自有了奇遇。男孩遇見一位搞不清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戴著面具的雙面人。他(她)手持羽毛編成的扇子,對著觀眾自問自答。因為聲音忽男忽女,雙面人的存在像一團迷,令人莞爾一笑,不知如何解釋。當男孩要離去時,他(她)拔下扇子的羽毛,送給男孩當禮物。羽毛瞬間轉成男孩的翅膀,成為男孩飛翔的工具。接著,女孩遇見戴著尖嘴面具,手持釣竿的鳥人漁夫。據說漁夫原本是人類,因為協助人魚上岸,後者進而長出雙腳成了人類,漁夫的英勇行為,反而被森林之王懲罰成為鳥類。

故事至此,明顯借用了美人魚追求愛情的經典童話,除了呼應女孩為愛出發的勇氣,更強化了她在故事的主導性。當兩人好不容易遇見了傳說中的森林之王,卻發現對方只是個任性的嬰兒。筆者不禁疑惑,以一個視覺上的微小人物,扮演巨大的權力角色,這樣的反差目的何在?當兩人進而請求森林之王運用法力,讓他們可以快點到達「長大的那一天」。瞬間,男孩立刻長得又高又大,女孩也突然長出圓滾滾的胸部與臀部。兩人對於自己長大的事實,都感到適應不良,只好又要求森林之王將他們變為原來的樣子。森林之王不希望自己只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渴望兩人可以留下來陪伴他。男孩與女孩立刻用雙面人贈與的神奇翅膀,成功地逃離了森林之王的掌控。

故事尾聲,左下舞台的操偶人,利用透明片投影機所產生的皮影戲效果,讓螢幕上出面毛毛蟲與蝴蝶的光影變化。所謂的成長,也正是在蛻變的剎那間完成。女孩走出故事,再度成為說書人。她告訴觀眾自己也忘了長大的那一天是哪一天。也許正是要提醒著觀眾,遺忘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所有的故事點到即止,一切有待大小觀眾自行揣摩與體會。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刊登於:

國藝會    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6188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2013/04/12 19:30
地點:宜蘭演藝廳

文   湛茂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

《長大的那一天》為飛人集社與法國東西社合作之【一睡一醒之間】系列第二部曲,試圖以真人、戲偶、音樂、光影為媒介,從一對青梅竹馬的歷險出發,探討人們或多或少經歷過的成長焦慮及性別意識等議題。雖說宣傳強調「小孩也可以看」,但從成長的主題、演員試圖貼近兒童的稚氣話語與嗓音及幻想童話性質的題材,觀眾族群明顯鎖定於兒童,實際上現場觀眾確以親子為主;既為兒童所作,劇作意念是否達到成功傳達的目的?還是創作者的自我滿足與觀眾的走馬看花?

本劇利用多元媒材創造出一個超越現實與年齡的想像世界,繪本式的視覺設計,加以平面投影與立體偶劇的表現手法相互穿插,擺脫了單調形式,表現出創作者理解孩童開闊的心靈,足以接受各種可能性的細膩心思。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éra)的「刮畫」風格影戲,塑造出魔幻森林與粗獷美人魚海裡悠遊受誘、魔柵圍困主角等奇幻世界,投影本身亦具備運鏡遠近與特寫的效果,使觀眾得以有更立體的動態視覺與身歷其境的感受,彌補實物的人與偶無法近距離欣賞及充分突顯環境營造上的缺憾。音樂設計亦足富巧思,運用各種形式來源的樂器強化詩意與魔幻夢境式的氛圍,但或許因此次非現場演奏,影響力稍稍趨弱。另外,主要演員既操偶亦扮偶:鳥人與雙性人由真人扮演,與手偶對比之下,大尺寸與獨特的造型個性具現了想像,反而使主角趨於較虛幻的存在,是全劇呈現較為奇特的部份。

雖說故事題材生動而有童趣,台詞形塑、劇情選擇、佈局卻悄悄成為意念傳達的一抹陰影。言語上,許多明顯刻意為逗樂孩童的語句,在演員演出時並未達到預期娛樂的效果,呈現小孩冷靜、大人無言的尷尬沉默;劇情佈局上,短短五十分鐘的演出時間,劇初步調緩慢、似為表現小倆口的稚氣互動與尋找動機,而略顯冗長無味;中間三段探險的橋段雖各自完整而獨立,合併演出時反而無法呈現連貫主題,造成一種為了取得寶物,最後利用它們逃離森林之王之手段的錯覺;劇末富含詩意,但因前面劇情的情感累積不足,令人有種戛然而止的失落感。此外,劇中被懲罰而被施魔法的鳥人、雙面性別的雙面人、以幼童形象出現的森林之王,他們的出現到最後亦並未達到任何突破性的意義,僅是提供魔幻形象與樂趣的容器,宛如虛擬遊戲中協助破關的腳色及最後的魔王,僅提點出約略的方向概念而缺乏意涵的深化,是一大缺憾。

變化無窮、形式新穎的視覺效果,總是能吸引兒童的目光與馳騁的想像;對觀眾(兒童)拋出各式成長議題的思考,亦足見創作者開闊的創作態度,但當每一概念的主體各成方圓,加以精彩的視覺饗宴,是否因此分散了傳達訊息的力量?雖說以開放孩童思考空間為目的,但若議題過於隱晦遙遠而無法傳達完全,該如何激起觀者的動力? 這些問題或許值得創作者用心推敲。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部曲2013年巡演結束好評不斷

表演藝術評論台紀慧玲老師在臉書上說

 

紀慧玲
飛人集社的「長大的那一天」也太有渲染力,演到哪裡,被述說、關注到哪裡,從台南、高雄、嘉義、宜蘭,評論台收到了五篇投搞評論。
飛人們,你們還要往哪兒去嗎?評透透也不過這般了吧。
http://www.facebook.com/pareviews

 

到底是哪些評論呢~摘錄以下:

 

 『本劇利用多元媒材創造出一個超越現實與年齡的想像世界,繪本式的視覺設計,

加以平面投影與立體偶劇的表現手法相互穿插,擺脫了單調形式,表現出創作者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透隱喻,咀嚼成長的滋味《長大的那一天》

 

 

原文刊登於:國藝會    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6185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102/04/20 19: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281展演場
文 李美芳(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一)


「長大的那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戲劇的新意涵《長大的那一天》 

 

文 一朵云(社會人士)
刊登日期:2013/05/03
原文刊登於:

國藝會 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6117

 

時間:2013/04/24 19:30
地點:台南涴莎永華館


《長大的那一天》標榜著「小孩也可以看」,輕巧的打破成人理解與兒童認知間的藩籬,藉由戲偶與光影的朦朧靈動,模糊了大與小的分野,通融了親與子的界線,就此串起戲劇語言間的通性。說到底,兒童是成人生命旅程的延續,是完整化生命情趣的起點,而「長大」如何流動於成人/兒童之中,如何將此兩者(種)審美意識的相互調撥、雙向交流,建構出邏輯性的層次,該劇所運用的語言和戲偶共同「演奏」的技巧功不可沒。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飛人集社劇團「長大的那一天」
文/陳立倫 (社會人士)
刊登日期:2013/04/24

星期天,在那微涼的春天午後,我們全家一同到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的小劇場觀看「飛人集社劇團」所演出的「長大的那一天」。其實每次到衛武營281棟的場地觀看表演,總會帶著很不一樣的心情。由於場地的規模較小,所以在此演出的表演形式大多和在大型表演場不太一樣,也因此反而常常能夠看見別出心裁的創意與設計。就如同過往觀看過的「淚湯匙劇團」以及「丹麥倒影劇團」的驚艷,每每在記憶之海裡反覆地蕩漾著。

隨著大家依序坐定位,一開場幾近全暗的燈光,搭襯著輕柔的音樂,就讓人感受到不同的氛圍。尤其是接續其後布幕上光影極為緩慢的變化,更像是娓娓訴說著這齣戲劇的調性。早先在觀看節目的宣傳單中,便知曉這是由台、法兩地藝術家跨國發想合作,演出形式融合光影、戲偶、現場音樂。果不其然,在戲偶尚未現身之前,光影與音樂便成功地讓人從一個觀者,漸漸地融入到戲劇之中。那像是一種卸下,卸下外在的紛擾、卸下內心的煩憂,如此一來便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戲劇的魔法之中。所以囉!這過程可得不疾不徐才行。

而就在舒緩的節奏之中,故事以一個說書人的方式開展出來。小男孩與小女孩是故事裡的主角,兩小無猜的情感使得兩人迫不及待地渴望長大。他們期待著感情的延續、他們企盼著彼此的相伴、他們更渴望愛情的美好,於是乎他們決定一同出發去尋找「長大的那一天」。

魔法森林往往是蘊藏所有可能的地方,也是孕育孩子所有想像的神秘天堂。小男孩與小女孩走進了魔法森林,去追尋關於他們內心的渴望與想像。然則,他們卻在魔法森林中失散了。在尋覓彼此的過程中,小男孩遇見了一位能夠瞬間變男變女的人。那來來回回改換的裝扮與聲調,讓小男孩好生佩服著,也逗得觀賞的小朋友哈哈大笑。然則,若細細咀嚼那意象的呈現,不禁讓人讚嘆不已。男女合為一體的概念,原就是心理學家解讀人性的一個觀點。每個人內在原都具有男女不同的特質,尤其是尚未被徹底社會化的孩子們更是明顯。然則社會的框架、角色的期待往往逐漸切割出男女迥異的樣貌與心態。愛情的發生,兩人世界的交融,將會衝撞這樣的課題。因為愛情中男女之間的互補與互融,絕非是單一性別角色的扮演與配合,而是兩人在男女角色之間的置換與學習。可不是嗎?在愛情的浪漫裡,男性該得要試著活出原被壓抑的體貼與溫柔,而女性也往往在愛情的波濤中表現出男性的堅強與勇敢。饒富趣味的是這會兒安排小男孩遇見這樣的課題,不也像是懇切地提醒著在男女性別之中,男性往往更加受限於性別角色的框架而難以動彈。

看見了小男孩精彩的偶遇,腦海裡不禁更加好奇著小女孩在魔法森林中的遭逢。試想,如果變男變女之人隱喻著性別角色的課題,那麼小女孩又將帶給大家什麼樣的反思呢!鳥人漁夫,這果真是個讓人眼睛一亮的角色。其實漁夫原是人類,因為雞婆想要幫助人魚長出雙腳而遭森林之王變為鳥類。故事中提及當人魚一離開水面就會立刻長出雙腳,所以垂釣成了漁夫協助人魚的手段。這人魚之喻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小美人魚的故事,小美人魚因為渴望愛情所以願意犧牲她的聲音換取雙腳,無奈卻以讓人心碎的悲劇收場。關於愛情的想望與犧牲,也許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漁夫以隨機的方式來擇取並不妥當,可是想要幫助人魚的念頭卻又未曾減緩。於是小女孩為漁夫想出了一個折衷之法,其剪掉了釣線尾端的魚鉤。將單純的繩頭放入水中,如此一來便可以讓人魚自己決定是否要上鉤,亦即想要上鉤者,可以主動伸手握住繩頭,此時漁夫便能將人魚拉出水面而完成其心願。這「願者上鉤」之喻,倒也精彩地訴說著關於愛情之中自主性的重要。尤其是對照著小男生的遭遇,對小女生來說,這自主性的提醒不也剛巧反映著女性角色在愛情中別因被動而陷入進退不得的僵局。


沈浸在那隱喻的魔法之中時,腦海裡浮現著小男生與小女生為何進入魔法森林的初衷。那是為了找尋長大的那一天,而又為何渴望長大,就為了愛情的美好。而兩人在魔法森林所分別發生的故事,不也呼應著關於愛情的課題。藉由兩個想像出來的人物,引發關於愛情的反思,還能切合故事的主軸,這樣細膩而動人的鋪排怎不讓人拍手叫好。而當小男孩與小女孩分別依循著兩個奇人的指示找到森林之王時,那關於「長大的那一天」的找尋也來到了轉折點。

戲劇中以嬰兒的樣貌隱喻森林之王,又是一個引人遐思的概念。在此魔法森林的主宰該是無關於恐怖與迫害,因為想要長大的孩子無非是因奢求著大人世界的美好,怎忍心因此而責罰與威脅。於是改而以嬰幼兒頑皮的角度來詮釋森林之王著實讓人拍案叫絕。況且那渴望長大的心境,也許還真得要嬰孩才能夠體會,要不換個大人搞不好只覺癡傻而不與理會。再則,嬰孩手中永遠握有大人世界所欠缺的魔法棒,那不也是另一層隱喻。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