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的這三個「小孩」,都是傾注眾人的愛與心血,所孕育出來的「混血兒」
─居住在法國的視覺設計Ghislaine Herbéra(以下暱稱GhiGhi)、編劇蓉詩以及台灣的
導演佩玉、音樂設計榆鈞共同創作。是「異國之戀」。
雖然一開始《長大》的作品的概念藍圖就很清楚,但別於《初生》創作群可以密集
在同一地─也就是馬賽工作,《長大》僅能透過網路來回溝通,製作初期來回花了
時間與心力,但東西方不同思維仍舊激盪出來的火花!
【所有角色皆在GhiGhi的工作桌誕生~】
如人魚和漁夫,原先達成共識便是不要像一般普通的卡通人物,沒想到GhiGhi
打破人魚的夢幻形象,也重新詮釋漁夫樣貌,讓兩個角色呈現詭譎、抽象感(不
客氣的說法是外星物種)!為小男孩與小女孩的冒險旅程增添不少奇幻氛圍!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醒各位觀眾~
雲門劇場內並無停車場,建議前來觀看演出直接登記免費接駁車(或搭乘指南公車836、紅26)!
在演出開始前、後,雲門備有接駁車往返捷運淡水站與雲門劇場。
預計開演前50分鐘,由捷運淡水站2號出口側發車,到站後步行約3分鐘抵達雲門劇場。
請依演出時間登記,一票一位。
登記網址如下: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都知道,根本沒有長大的那一天。
《長大的那一天》其實是從神話中找素材,訂定了主題和概念,再想像邁入成人階段的過程中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於是有了變男變女的性別認知問題、面對內在與外在蛻變的抗衡過程以及看不見摸不著卻最珍貴的成長時間。
性別是一出生就注定的,那是生理既有的構造,那心理層面的塑造卻可能因為微妙的基因、生長環境或人為塑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是男身女心還是女身男心?喜歡異性又或喜歡同性?在東方社會關於性別議題總是比較保守,但是讓孩子自然而然的思考、透化討論反而可以避免扭曲。
而故事中的人魚,面臨的則是「我是否已經準備好改變」與外在壓力的衝突。用寓言故事的形式來呈現這樣的衝突,目的不是教育或灌輸是非對錯,而是期望父母與孩子能找到溫和的權衡方式,一昧反對或者揠苗助長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我們都知道,這是屬於孩子的成長,而非下一個自己。
最後,戲中小男孩、小女孩藉由魔法突然間到了長大的那一天,但他們只有身體長大,心還沒有準備好,這時才突然發現,他們要面對的是自己突然長大的身體但心智還是小孩的情況,他們一點都還沒有準備好,因此又回過頭來變回小孩,慶幸自己能有時間慢慢長大,這是一件很值得珍惜的事情。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長大的「那一天」,其實是一種浪漫的想像。
以動詞來說,我們每一天都在長大,不斷地改變;
以名詞來說,是一種狀態、比較而來,例如上班族相對於學生當然是長大的。
比起出生、死亡,「長大」似乎又再抽象了一些。
該怎麼讓未經世事的孩子們稍稍了解人生的過程?
於是,我們將「長大」假設是一場遊戲、一趟冒險旅程,
讓孩子從觀察模擬中玩起長大的遊戲,
去尋找「長大」這個「地方」。
藉由光和影隱喻「時光」,
透過不同形式的光影手法和戲偶,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幻想曲】的戲劇演出集結「小孩也可以看系列- 一睡一醒之間系列」三
部曲,而三部曲的發想來自英國浪漫詩人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華茲華
斯,1770-1850)一首神秘又美麗的詩篇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譯:《
不朽頌》)的其中一段。不禁聯想著,出生是醒來抑或是睡著?然後這一生都在
做一個不思議的夢?
Our birth is but a sleep and a forgetting
我們的誕生只是一睡一醒;
The soul that rises with us, our life's star
我們的生命之星 , 靈魂 , 和我們一同早起 ,
Hath had elsewhere its setting
卻是在別的地方落下去,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