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人集社劇團「長大的那一天」
文/陳立倫 (社會人士)
刊登日期:2013/04/24
星期天,在那微涼的春天午後,我們全家一同到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的小劇場觀看「飛人集社劇團」所演出的「長大的那一天」。其實每次到衛武營281棟的場地觀看表演,總會帶著很不一樣的心情。由於場地的規模較小,所以在此演出的表演形式大多和在大型表演場不太一樣,也因此反而常常能夠看見別出心裁的創意與設計。就如同過往觀看過的「淚湯匙劇團」以及「丹麥倒影劇團」的驚艷,每每在記憶之海裡反覆地蕩漾著。
隨著大家依序坐定位,一開場幾近全暗的燈光,搭襯著輕柔的音樂,就讓人感受到不同的氛圍。尤其是接續其後布幕上光影極為緩慢的變化,更像是娓娓訴說著這齣戲劇的調性。早先在觀看節目的宣傳單中,便知曉這是由台、法兩地藝術家跨國發想合作,演出形式融合光影、戲偶、現場音樂。果不其然,在戲偶尚未現身之前,光影與音樂便成功地讓人從一個觀者,漸漸地融入到戲劇之中。那像是一種卸下,卸下外在的紛擾、卸下內心的煩憂,如此一來便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戲劇的魔法之中。所以囉!這過程可得不疾不徐才行。
而就在舒緩的節奏之中,故事以一個說書人的方式開展出來。小男孩與小女孩是故事裡的主角,兩小無猜的情感使得兩人迫不及待地渴望長大。他們期待著感情的延續、他們企盼著彼此的相伴、他們更渴望愛情的美好,於是乎他們決定一同出發去尋找「長大的那一天」。
魔法森林往往是蘊藏所有可能的地方,也是孕育孩子所有想像的神秘天堂。小男孩與小女孩走進了魔法森林,去追尋關於他們內心的渴望與想像。然則,他們卻在魔法森林中失散了。在尋覓彼此的過程中,小男孩遇見了一位能夠瞬間變男變女的人。那來來回回改換的裝扮與聲調,讓小男孩好生佩服著,也逗得觀賞的小朋友哈哈大笑。然則,若細細咀嚼那意象的呈現,不禁讓人讚嘆不已。男女合為一體的概念,原就是心理學家解讀人性的一個觀點。每個人內在原都具有男女不同的特質,尤其是尚未被徹底社會化的孩子們更是明顯。然則社會的框架、角色的期待往往逐漸切割出男女迥異的樣貌與心態。愛情的發生,兩人世界的交融,將會衝撞這樣的課題。因為愛情中男女之間的互補與互融,絕非是單一性別角色的扮演與配合,而是兩人在男女角色之間的置換與學習。可不是嗎?在愛情的浪漫裡,男性該得要試著活出原被壓抑的體貼與溫柔,而女性也往往在愛情的波濤中表現出男性的堅強與勇敢。饒富趣味的是這會兒安排小男孩遇見這樣的課題,不也像是懇切地提醒著在男女性別之中,男性往往更加受限於性別角色的框架而難以動彈。
看見了小男孩精彩的偶遇,腦海裡不禁更加好奇著小女孩在魔法森林中的遭逢。試想,如果變男變女之人隱喻著性別角色的課題,那麼小女孩又將帶給大家什麼樣的反思呢!鳥人漁夫,這果真是個讓人眼睛一亮的角色。其實漁夫原是人類,因為雞婆想要幫助人魚長出雙腳而遭森林之王變為鳥類。故事中提及當人魚一離開水面就會立刻長出雙腳,所以垂釣成了漁夫協助人魚的手段。這人魚之喻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小美人魚的故事,小美人魚因為渴望愛情所以願意犧牲她的聲音換取雙腳,無奈卻以讓人心碎的悲劇收場。關於愛情的想望與犧牲,也許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漁夫以隨機的方式來擇取並不妥當,可是想要幫助人魚的念頭卻又未曾減緩。於是小女孩為漁夫想出了一個折衷之法,其剪掉了釣線尾端的魚鉤。將單純的繩頭放入水中,如此一來便可以讓人魚自己決定是否要上鉤,亦即想要上鉤者,可以主動伸手握住繩頭,此時漁夫便能將人魚拉出水面而完成其心願。這「願者上鉤」之喻,倒也精彩地訴說著關於愛情之中自主性的重要。尤其是對照著小男生的遭遇,對小女生來說,這自主性的提醒不也剛巧反映著女性角色在愛情中別因被動而陷入進退不得的僵局。
沈浸在那隱喻的魔法之中時,腦海裡浮現著小男生與小女生為何進入魔法森林的初衷。那是為了找尋長大的那一天,而又為何渴望長大,就為了愛情的美好。而兩人在魔法森林所分別發生的故事,不也呼應著關於愛情的課題。藉由兩個想像出來的人物,引發關於愛情的反思,還能切合故事的主軸,這樣細膩而動人的鋪排怎不讓人拍手叫好。而當小男孩與小女孩分別依循著兩個奇人的指示找到森林之王時,那關於「長大的那一天」的找尋也來到了轉折點。
戲劇中以嬰兒的樣貌隱喻森林之王,又是一個引人遐思的概念。在此魔法森林的主宰該是無關於恐怖與迫害,因為想要長大的孩子無非是因奢求著大人世界的美好,怎忍心因此而責罰與威脅。於是改而以嬰幼兒頑皮的角度來詮釋森林之王著實讓人拍案叫絕。況且那渴望長大的心境,也許還真得要嬰孩才能夠體會,要不換個大人搞不好只覺癡傻而不與理會。再則,嬰孩手中永遠握有大人世界所欠缺的魔法棒,那不也是另一層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