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飛人集社最新資訊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lyingrouptheatre930531 官網 http://www.flying-group.com.tw/

目前分類: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首演_迴響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不是藝評‧是心得分享】飛人集社《長大的那一天》親子間生離死別的哲思與對話

0128 《長大的那一天》早鳥EDM banner  


文/豆子(YOURART編輯)

如果你曾欣賞過飛人集社【一睡一醒之間】系列的劇目,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對於石佩玉善用物件幻化為偶,與真人同台演出,並巧妙運用豐富的光影投射,所創造出的奇幻視覺效果感到驚奇,背景音樂設計與現場演奏的王榆鈞也是一大亮點,她靈活運用多樣廢棄物品,敲打、吹奏、吟唱、與絃樂等,譜出與劇本共鳴,即興精彩的樂章,加上國際大獎 波隆那插畫獎得主莒絲蓮‧額貝哈打造獨特視覺風格的插畫作品,讓整齣戲充滿了詩情畫意的質感,讓人十分驚豔...

【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 由台北飛人集社劇團 x馬賽東西社攜手創作,編劇周蓉詩以細膩輕柔的表現形式,對大人和小孩娓娓道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生命歷程..

首部曲<初生>講述「每一個小孩都是自己選擇要出來的」,你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讓我印象深刻的,其實不論是孩子...即使是已經身為大人的我們,或許在庸庸碌碌五斗米折腰的生活中,也漸漸忘卻了生命的本質和意義,讓我反思自己〈你還記得自己的夢想嗎?〉...

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延續<初生>以辯證的論述去思索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告訴你結果應該是什麼?或者答案是什麼?小時候常常希望自己趕快長大,但真正長大後又懷念小時後天真自在沒有壓力的日子,或許我們應該真真切切的『活在當下』...每個階段過程其實都是生命珍貴的體驗...

三部曲《消失-神木下的夢》經歷了「出生」與「長大」,到了最為難以面對的死亡離別,未觀賞前小編已十分好奇如此悲傷的議題該如何對孩子來詮釋釋呢?我很欣賞全劇以一種淡淡憂傷卻歡快勇敢前進的冒險故事,來述說生命中其實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死亡消失不是盡頭或許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的開始』巧妙的讓終曲成為了另一個階段的序曲,建構出想像空間。

 

 

相關報導

 

飛人集社劇團長大的那一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6/today-art4.htm
飛人集社小孩也可以看系列
http://flyinggrouop.pixnet.net/blog
飛人集社劇團|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lyingrouptheatre930531

文章標籤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飛人集社X東西社

長大的那一天

文/林人中

 飛人《長大的那一天》劇照 (5)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戲」,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教育問題或是市場問題?

 

據說開始是這樣,女兒問媽媽,「我從哪裡來」及其之類。但你知道,就像一種多數同意的假設,一旦開始試著回應就沒完沒了。你的生活你的世界觀你的語言系統就要這樣輸送給他,並即將前置性地影響他要變成什麼樣子並如何「長成」那個樣子。這種無論如何都得發展下去的成長史劇情,藝術家媽媽用創作回答(同時也為了問答自己),然後有了此系列首部曲《初生》,她說,「每一個小孩都是自己選擇要出來的」。因此我原本期待著像這樣詩意又哲學感的辯證脈絡(更可能是黑暗而沈重的)延展到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結果出乎意料。有所繼承的無外乎其劇場風格,關於扣問應答的構成與尺度拿捏,則流動於「長大」如何論述之兩難(或多難)之間:「當下」或「在過程中」的事物與狀態怎麼談、如何有意識地避免說教(提供單一認同框架與答案)、不提供「長大就是…」的說法那要提供什麼、作為一個給大人小孩看的戲,其劇場語法的「藝術性」要怎麼讓兩者都買單等等。《長》劇因此其問題意識,不是「長大是什麼/為什麼」,而是「如何」告訴你長大是什麼/為什麼。

 

這也許某程度,表白了「生」與「死」作為「瞬間」對比「長大」作為「過程」,或說「歷史」對比「當下」。回到表演現場,故事還是說了,而且按著慣常童話邏輯開場。坦白說,一邊看著那遊走於縫隙的過程令人提心跳膽,最後鬆了一口氣。譬如說,故事只「說」了一半,另一半則交給「劇場表現」:現場音樂情境、光影偶敘事。這兩件事是創作者自身的優勢條件,而操影者與樂手的「在場」設定,相當程度立體化亦解套了在此空間中「觀眾與舞台上的」單一相對位置,便就較不易落入「(小朋友們,)我來演場戲給你看」這種關係。一旦成了這種關係,「大人」意識毫無疑問地發言並且多數同意它取得該權力,對我來說就是一種萬劫不復,而那無趣感也許也是我對「那種兒童劇」反感的原因之一。所以這到底是一種市場問題嗎?家長買什麼單,劇團作什麼戲,你情我願皆大歡喜。或者,對一個孩子說:「你是誰,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後想走去哪裡?」

 

《長》劇的媽媽當然還是告訴了你長大是什麼,「大人」說不告訴你是騙人的,差別只是,那是不是真的,以及他會不會告訴你大家認為的真的其實是假的。此外,《長》劇多了一份寬容因此令人自在,我想這就是「創作者是不是為人父母」的差異了。另外,或多或少都抱著異國情調想像與觀看周蓉詩與她的女兒。心想「像這種歐美派的,一定很幸福,不像我們台灣這種教育」。是吧,你一定閃過這種念頭。畢竟文化差異總是詩,吃西餐「長大」的最幸福了。其實最大的問題才是這種羨慕與忌妒。也必須搞清楚「長大」本身是件很「政治」的事情,然後我們才有開始擁有穿透「長大」的可能性。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818_長大的那一天_飛人集社

文、圖/prettyzoe


 圖:prettyzoe  

因為飛人集社過去只演給大人看,近來推出「小孩也能看」系列,媽媽才有福帶著孩子第一次欣賞該團演出。飛人→非人
=偶,媽媽本來就很喜歡真人結合戲偶的演出,看著男女主角各以兩根手指頭穿著代表童年的小木鞋、小皮靴,那種趣味絕非真人演出所能比擬,加上投影效果,一個指偶、一座製作精美的森林模型、一根羽毛……就能在屏幕上呈現人在大森林裡穿梭、尋找,或展翅翱翔於天際,這些描述還只是整齣劇的一小部分;

寶貝倆跟個其他孩子坐在舞台前方的椅凳上,爸媽坐在後幾排的座位不時觀察著,家悅和家頤整場端坐、應該專注,果不期然,劇終後問孩子好看嗎?兩個都說好看。特別是對表演愈來愈挑剔的家悅,已經膩了那些嘩眾取寵、舞台聲光效果,反而像「深海歷險記」或「長大的那一天」這種具深度的演出方式能讓家悅折服。

圖:prettyzoe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藝見-長大的那一天是什麼呢?

2012-08-26
中國時報

文/謝東寧(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

圖/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圖/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理想的兒童劇,要像父母的床邊故事,空間與觀眾的親密關係,讓故事成為兒童心中「為我而講」的專屬呵護。理想的兒童劇,最不重要的是娛樂,最首要的是啟發,啟發的也不是生活規則或技能(這浪費了劇場),而是啟發身為人類更重要的「想像力」與「美感」。

 飛人集社與法國東西社劇團合作的【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延續去年首部曲《初生》的親密距離、手工打造,充滿創意及美感的真人、光影、物件小劇場,儘管故事內容是嚴肅的生老病死生命課題,但是講述的方式卻是那麼輕盈、毫無說教,連一旁陪伴的大人看了,也能引發了許多的思考。

 遠嫁法國的台灣劇場工作者周蓉詩,親自擔任編劇、操偶與演員,輕柔地像大姐姐般,在牯嶺街小劇場,述說這個童話故事。青梅竹馬的小男孩與小女孩,手牽手一同尋找「長大的那一天」,因為到了那一天,他們就可以結婚永遠在一起了,可是「長大的那一天」是什麼呢?

 這個大人想當然爾的答案,卻成了小朋友心中不明的疑惑,分別以手偶、皮影與真人扮演的他們,一路追尋走進了森林後,就迷失了對方,而在找對方的過程,卻碰到了許多不尋常的事。首先是一位一面是男生、一面是女生的人,他(她)忙碌地變男、變女,似乎很不開心,但是小男生卻覺得這樣很棒,說不定上下、左右搖一搖,那嚴格的性別定義,就給搖掉了。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長大>,臺北:牯嶺街小劇場,2012.08.18,晚場。

文/雷煦光

在UNESCO的解釋中,人類口語傳統的非物質文化指得是“Oral traditions and expressions including language as a vehicl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長大>這齣戲使用的,正是這個人類非物質文化的表達形式。

在人類總體的口傳文化中,「神話」與「童話」作為人類文明與文化根源性的兩大文類,分別都與口語傳播以及表演性無法分割。「劇場」,就人類學的角度來說,也正是在這當中誕生的。

<長大>這齣戲,奠基在「說故事」的口傳表達形式上,非常直接地、就是要透過說一個故事來告訴我們,關於「長大是什麼」。

「追尋長大」這檔事,在<長大>這齣戲當中,被描述成一件弔詭的生命經驗,透過講故事的人以第一人稱回溯自己小時候的際遇——「當我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我有一個小男朋友,為了要跟他結婚,於是我們一起啓程......」——開始進入尋找「長大的那一天」的旅程。

一般來說,關於「旅程」的故事,往往都具有「目地」、「過程」、「危機」以及「結局」這樣的經典結構。在<長大>中,小女孩為了能和小男孩「結婚」、但因為必須要等到長大的那一天才能結婚(或接吻),所以兩人結伴開啓了「尋找長大那一天」的旅程。在旅程中,開展了各種想像性的魔幻際遇、然後原以為終極答案就在森林之王的權柄底、結果卻意外遭到了森林之王的囚禁、最終發現了「世界上根本沒有長大的那一天」的這個真相。這個典型的故事結構作為一種智慧的展現,很明確地提出了關於「追尋長大」這件事在我們生命中「其實壓根是件弔詭的事」,這樣的想法。

從主題面來看,<長大>告訴我們,人生中所謂的「長大」,不過是一種為了滿足達成某個目的的充要條件(譬如「要結婚、要親親,必須得等到長大的那一天」),而當生命通過追尋的歷險之後,發現了這個充要條件虛無縹緲的名執之質,於是便豁然了開朗。這似乎有了點響應道常無名的樸之意味。

一般來說,民俗學裡所研究的,正是常民的智慧,於是「童話」,就是一種精煉過的智慧之言。這個部份在<長大>這齣童話故事的講述中,確實被良好地掌握了。

在劇場中,另一個受到精心設計的重要部份,便是場面上的視覺、聽覺,包括配樂、皮影、舞蹈等的表演。

作為一種相對渾沌的「洞穴中的冓火陰影」的世界想像,在黑盒子劇場中使用皮影、投影、手電筒等各種製造光與影的技巧,對於敷演上述<長大>所乘載的主題,是非常契合的。這層表達的形式面,有可能是來自於一重知識論的諧謔、不過當然,其實更可能的是來自於一重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對光與黑暗、感覺與非感覺、已知與未知等等既雄渾又模糊、既恐懼又深受吸引的撲火慾望感性。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劇的未完成革命《長大的那一天》

飛人《長大的那一天》劇照 (2)  

刊登日期: 2012 年 08 月 21 日

演出:飛人集社、東西社
時間:2012/08/19 11:00
時間: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文 鴻鴻

台灣兒童劇場長期綜藝化、愚騃化的傾向,跟這個社會對小孩、以及對藝術的狹隘概念有關。從無獨有偶、偶偶偶等幾個偶戲團的兒童劇開始,想像力與美感才有機會成為創作的主軸。飛人集社由周蓉詩和石佩玉合作的親子劇場(前一部為《初生》),探討「長大」的主題雖不新鮮,表現手法卻頗饒意趣。

《長大的那一天》從小女生、小男生談戀愛,希望趕快長大可以結婚的前提出發,一開始便打破將兒童與愛情切割的道德潔癖。利用他們對「長大的那一天」擬人化的想像與誤會,展開尋找的旅程。經過半男半女的怪人、釣人魚的鳥人、手持翅膀的飛行、最後來到森林之王──一個嬰兒面前,完成長大的願望。

演出最突出的是表現形式。透過布袋偶、面具、加上光影戲的手法,讓畫面不斷穿梭在想像與真實、大環境與大特寫之間。現場操作的光影技巧,包括演員直接手持電筒照射模型而創造的皮影效果,和其他的正投、背投影像疊合轉換,創造了一個流動的精彩繪本。配合現場演出的音樂,人物在故事中冒險的同時,觀眾也同時在享受另一種美感的冒險。

所有的橋段編排,都跟成長的議題相關。頭戴正反兩個面具的半男半女,表現小孩對性別區隔的迷惑;把美人魚釣出池水、讓她們長腳的段落,則暗喻成長中捨棄與再生的艱辛。拿著不是自己的翅膀飛翔,倍感吃力。而森林之王是個蠻橫的嬰兒,也象徵自然/命運的反覆無情不可捉摸。最後我們發現敘述者就是那個長大了的小女孩,又像小木偶變成真人一樣,把這個想像故事連結到我們眼前的現場/現實當中。

然而,一方面是由於主角皆由布偶與剪影方式呈現,觀眾無由感受到他們的內心變化;這些段落由於多以象徵的方式傳達寓意,卻沒有機會把寓意掘開,讓觀眾和劇中人領會、乃至辯證這些頗關緊要的主題,從而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謎可以不解,但也喪失了讓這個冒險故事跟觀眾(包括大人與小孩)深入交流甚至衝撞的機會。包括鳥為何被懲罰後成為鳥人、人魚長出人腳卻彷彿是一種進化?半男半女的怪人除了觀奇效果,給男孩女孩到底留下什麼影響?嬰兒可以成為森林之王,那為什麼每個人都還要長大?而最關鍵的──當兩位主角終於長大時,他們只因感覺身體突然變大而不舒服,便直接要求恢復原狀──我們所謂的「長大」,不是內在的意義更勝於外形嗎?「長大」的議題為何在這裡如此淺嘗即止,就輕易放下?

由於情感未能隨故事進展累積,顯得每個段落的情調相似,意義輕重難分,也造成節奏上的缺乏變化。只留下詩意與美感──當然,這已勝過多數的台灣兒童劇製作,但是,這顯然有話要說的作品,卻因說得不清不楚,而仍然停留在封閉式的寓言情境中。就這點而言,這個故事仍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也才有可能對台灣兒童劇場產生「質的革命」。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觀眾朋友們的感動回饋,請讓我們與你一同分享、一同成長!

◆「長大」這個題材很有意思,戲中很多議題也很有巧思,偶和投影運用也很流暢有趣,期待下一部曲。(游小姐)
◆故事生動感人,素材的使用很驚艷,我度過了美好的一晚(好喜歡樂手)(郭同學)
◆第一次看貴團的戲,覺得很創新,感覺和一般皮影戲的印象很不同,另外配樂也很搭,小朋友也很入戲,真的很棒!(范小姐)
◆謝謝妳們將各種繽紛的想像種子灑在我們家姐姐面前, 這天她的"長大"應該是非常深刻的!(吳媽媽)
◆剛剛看完今天的上午場,你們真的太棒太幫太棒了, 劇也好看,演員們也讓人感動, 謝謝你們^^(陳小姐)
◆音樂、美術、內容,故事簡單,但很溫馨,令人開心(娃娃)
◆音樂超棒!!加油~讚讚讚~(朱同學)
◆溫暖.動人.好戲<3(郭小姐)

《長大的那一天》還有六場,最後一週,請別錯過!
IMG_9669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大的那一天是哪天?哪說得準喲!
2012/08/09 17:16:24 
文字:聯合報特約作家賈亦珍
      http://blog.udn.com/jabbar66/6700996 

小孩老想著要趕快長大,大人老想著希望能重回那無憂無慮的孩提時光,「長大」是個很微妙的東西,飛人集社今天開始演出的《長大的那一天》,說的就是「長大」的故事。

這是一齣形似兒童劇,實則是親子劇的戲,甚至成人都應該來看看,回憶一下自己過去曾有過的對「長大」的憧憬。

原本都做成人偶戲的飛人集社,從去年開始規畫了一系列的兒童偶戲,但討論的卻是很沉重的「生、老、病、死」的問題,他們希望藉由偶戲的輕鬆型態,把這些人生一定要面對的問題以及面對這些問題的正確態度,傳給小孩,也傳給陪著小孩來的家長,或對偶戲有興趣的成人觀眾,「雖然是兒童劇,但我覺得成人也很適合來看。」製作人高名辰說:「這些都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問題。」

去年他們做的是「初生」,以小女孩跟一頭鯨魚一起挖掘一顆蛋的故事,來說明生命誕生的意義,小女孩想把這顆蛋據為己有,鯨魚阻止了她,並且一起尋找蛋的媽媽,見證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今年他們做的是「長大」,兩個青梅竹馬的小男生跟小女生,急著要找到「長大的那一天」,他們才能結婚,但這一天是哪一天?在哪裡?他們不知道。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飛人集社 x 東西社:長大的那一天

文字:JimmyBlanca 
 
時間:2012.8.10  7:30PM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名稱:飛人集社 x 東西社 長大的那一天

我覺得,《長大的那一天》是飛人集社 x 東西社版本的《小王子》 。對,就是聖修伯里的小王子。

小王子離開了B612星球,旅行途中碰到各自有所堅持的人,學習到這宇宙的不同面貌。最後,小王子仍決定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和深愛的玫瑰重逢;青梅竹馬的 小男孩與小女孩手牽手一同尋找「長大的那一天」,一路上遇見了各式奇怪的故事,象徵長大過程中會碰到的價值觀衝擊。除了長大的過程外,「長大」這件事是否 真如大家說的那麼好,也到底有沒有長大的「那一天」呢?

《長大的那一天》不只是操弄手上的偶,還漂亮地和光影玩遊戲。劇中大量使用了皮影戲的技巧,同時結合真人演員共同演出,適時將角色人物「放大」、「縮小」 (前一秒還是兩尊手上的布偶在對話,下一秒觀眾的視線就被拉遠到從森林上方看兩人拌嘴。這樣的手法也可見於西班牙出奇偶戲團的《香蟹大飯店》),最後再撘配有著森林寫意的暈染背景,讓整齣作品充滿了詩的質感。

flyinggrou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